远离抑郁 ——关注青春期心理健康

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10月10日为“世界精神卫生日”,旨在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,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,消除公众的偏见。借此机会我们来聊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。

    所谓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均衡的状态:性格完好、智力正常、认知正确、情感适当、意志合理、态度积极、行为恰当、适应良好。然而,这是理想状态,现实中心理健康状态如何呢?2019年,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了我国第一部“心理健康蓝皮书”——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(2017-2018)》。报告指出,青少年阶段(12~18岁)心理健康指数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,初一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高,初二初三学生次之,高中学生最低。美国的相关调查发现有1/3的学生受到抑郁症的困扰,而求助于心理健康诊所。

 在《与青春期和解》里讲到青春期是人们第一次能够思考和担忧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时期。在青春初期(10岁到13岁),自信心往往会暂时减弱,对自己的外表感到不满、怀疑自己的能力、对自己的受欢迎程度感到忧虑,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在增强,他们会想:“我能做到吗?我看起来很愚蠢吗?我能交到朋友吗?别人会怎样看待我?”会焦虑、脆弱、喜怒无常、生闷气、脾气暴躁。这些青春期的反应都是暂时的,随着自尊心趋于稳定,自我价值感会再次增强。

如何区分青春期的正常情绪问题和心理问题呢?

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(2017-2018)》提出可以自测4个方面:

 一是情绪:

看情绪是否正常,是否有过于严重以及持续时间过长的负面情绪,如恐惧、担心等。

二是思想认知:

脑力是否迟钝,记忆力是否明显下降?

三是行为:

是否正常饮食、睡眠,工作、娱乐方面是否出现问题?

四是社会功能:

是否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学习?

  2020年9月11日,国家卫健委发布《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》,方案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,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。

    成年人如何帮助青少年?首先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。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(2017-2018)》指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,主要问题就是抑郁和焦虑。其他不同职业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各种心理问题。如果成年人都没有足够的心理健康,如何能帮助青少年呢?尤其是为人父母,对青春期的正常反应不要反应过度,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而不是说教者。一旦发现青少年整晚看电视、不愿意按时起床、白天睡觉,对一些令人愉悦的休闲活动也丧失了兴趣、不愿与朋友交往、缺课逃课、对学习感到无聊——很可能不是品行问题而是心理出问题了,孩子需要的不是指责、批评而是帮助和治疗。

本网站由咔咔云提供技术支持(团谱集团旗下产品)